“小區不僅有專門議事的地方,還經常組織開展體育活動、文化講堂,既陶冶情操,又改善鄰里關系,生活在這樣的小區,我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5月22日,在彭山區觀音街道龍門橋社區山水福都小區,談起小區治理,居民們贊不絕口。
山水福都小區建于2013年,共23棟2884戶,約1.1萬人居住,屬于大型商業小區。近年來,觀音街道物業服務與小區治理支持中心加強紅色引領,探索出“一核一格三治五環”黨建引領治理模式(“一核”即黨建引領,“一格”指微網格管理,“三治”指法治、德治、自治,“五環”指微詢環、匹配環、聚能環、評估環、同心環),打造居民自治小區,建立起小區的凝聚力、公益力和服務力。去年,山水福都小區被中共眉山市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確認為2022年度高品質美好生活十佳單位。
科學化推進治理協同
近日,在山水福都小區黨建驛站,舉行了一場由小區黨支部組織召開的“治理例會”。會上,業委會、物管公司代表就近期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我們會定期召開例會,討論業主關注的問題,這樣既加快問題的處理速度,又能增進彼此溝通和了解。”龍門橋社區黨委書記管世祥表示。
近年來,該小區堅持黨建引領,組建小區黨支部,成立了小區議事會、小區管委會、趣緣組織等,組織開展黨員“雙報到”,完善陣地建設,打造了黨建驛站、老年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室。“我們實施微網格管理,將小區劃分為44個微網格,選拔小區黨組織成員、黨員志愿者、小區居民骨干擔任微網格員,及時收集社情民意、宣傳政策,暢通上下溝通渠道。”管世祥說,在微網格推動初期,配備微網格員成為首要難題,“黨支部近兩年挖掘的‘好人’‘能人”都積極主動參與,想為小區貢獻自己的力量,架構很快就搭建起來。”
小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多元組合的共同體,需調動各方力量參與治理。對此,山水福都小區加強工作統籌,強化陣地、隊伍、資源,使更多的力量和資源參與治理。
“小區內多為安置居民,利益訴求復雜、矛盾糾紛多元。我們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實施了服務項目化‘五環機制’(微詢環、匹配環、聚能環、評估環、同心環)。”管世祥介紹,形成小區黨支部、社會組織、小區物業、小區居民多元參與合作治理的新模式,比如在“微詢環”中,通過入戶隨訪、院壩座談征集,梳理制定出關心關愛、文體活動等5大類25項需求清單;在“聚能環”,黨支部積極引導小區黨員、居民、趣緣組織,助推服務項目落地落實……環環相扣,逐漸形成了居民人人參與治理的小區自治格局。
精細化豐富治理形式
實現小區善治,既要激發居民的自治意識,也要通過法治來約束,同時還需要德治來培育文明新風。
該小區黨員周碧會是社區退休干部。前些年,他發揮余熱,在小區黨支部的幫扶下組成了“周大哥和事佬”個人調解品牌,面對小事大情、家長里短,采取“一聽二看三判斷四調解五回訪”共情辦法,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強化法治基礎,調解品牌頗有成效。據悉,該小區矛盾從2019年的158件下降到今年的5件,矛盾糾紛率下降了97%,調解成功率達95%。山水福都小區成為眉山市法治建設示范點,此前還承接了全國法學現場會議。
法治保障營造良好環境,德治教化培育文明新風。山水福都小區還成立了小區老齡協會,挖掘“低齡”老人,組建31人“樂齡互助”志愿服務隊,為高齡老人提供換燈泡、買菜等志愿服務,并協調醫療等資源,為老年群體提供義診、義剪。“在重陽節,我們會為高齡老人舉辦集體生日儀式,營造睦鄰友好養老氛圍。同時,加強攜幼托幼,開展社區青春行動、萌動未來、四點半學校等兒童課外活動,豐富小區兒童課外科學知識,助力兒童身心正向發展。”山水福都小區黨支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了進一步激發小區治理活力,通過小區管委會召開陽光下午茶等議事協商會,議定并落實車位管理、門禁安防系統等30余項居民關注事項,建立起小區居民公約等制度,共同解決小區事務。
如今,山水福都小區積極探索建設便民服務先進小區,在彭山區率先引進多媒體自助終端機,群眾可以全天候24小時在小區內自助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準生證等服務事項,實現了群眾就近辦、少跑快辦,最大化服務群眾,并針對不會操作的群眾,提供紅色代辦,一對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