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城市的更新改造,越來越多老舊小區擁有了新顏值和豐富的內涵:生活環境更美了,“氣質”更優了,文化“內涵”更深了……
近日,走進青神縣青竹街道文林社區福家小區,映入眼簾的,是粉刷一新的外墻立面、干凈整潔的黑化路面、主題鮮明的精彩墻繪、清晰規整的車位標識等,每一處改造都讓人驚艷。
福家小區之所以有這樣的顏值,主要緣于該小區積極探索黨群齊“心”、服務暖“心”、鄰里同“心”工作法,讓“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聚合“福”家力量
打造和諧鄰里
“以前,我們小區是一個開放式老舊小區,遺留問題較多,小區環境臟亂,鄰里之間的關系也不太融洽,居住體驗感并不好。”說起福家小區曾經的狀況,一名居民感慨萬千。
2012年5月,福家小區成為全市首批成立了黨支部的小區,熱心老黨員、退休教師王志明被選為黨支部書記后,牽頭開啟了改造治理小區的漫長過程。
“要把老舊小區的居民團結起來,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多年來居民各顧各的局面。”王志明將自己多年從教的經驗融入小區管理中,并進行創新應用,“我們設置了流動紅旗,定期開展評比,并發放給文明單元。同時,選出覺悟高、能力強、有威望、能愛崗、樂奉獻的人加入黨支部,還對做好事的居民進行道德評分,根據評分選出模范。”
福家小區還逐步健全“福家黨支部-福泰黨小組-福氣先鋒隊”三級架構,成立了小區婦聯和小區關工委等群團組織,充分發揮小區“五老”力量,開展日常巡邏、文明勸導等活動,形成黨群一家、共建共治格局。
此外,制定“福家約定”,共同約定打造溫馨家園,常態化開展“福家系列”活動:黨員帶頭互幫互助,營造鄰里互助氛圍;每季度開展“公益、孝老、才藝、敬業、志愿”福星評選,引導小區居民以優秀為標榜,人人爭做小區最美……
這些舉措,讓小區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思想、行動也發生了轉變。“現在,小區居民真正做到了‘鄰里一家親’。大家相處得特別友好,氛圍也很融洽,居住在這里感覺特別舒服。”居民劉素蘭說。
改造小區顏值
點亮品質生活
每天下午,小區“福家驛站”里,三三兩兩的居民聚在一起說笑,小朋友們則在一旁開心玩耍。
“以前,出門誰也不認識誰,鄰里關系十分冷淡。”居民李桂英表示,自從有了這個驛站,小區常常開展豐富多彩的便民活動,提供法律咨詢、矛盾調解等服務,居民們常聚在一起閑聊,共同為小區的發展建言獻策。一來二往,大家走動得頻繁了,關系也就越來越融洽了。
這些變化都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
做實“里子”,也要擦亮“面子”,2021年,隨著青神縣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啟動,福家小區迎來了新的生機。
曾經的福家小區,不僅沒有公共活動區域,而且道路破損、門窗破舊、線路亂牽亂搭、管網老化和停車難等問題突出,這既是該小區居民的“心病”,也是其他老舊小區的“通病”。
面對這樣的居住環境,李桂英曾無數次想搬離。
然后,小區改造后,李桂英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現在的小區,入口處安裝了人臉、車輛識別安防系統,實施了智能電表改造,車輛都有了劃定的停車位,電動車、自行車有了專屬的非機動車棚,老年活動中心、休閑涼亭、健身設施等一應俱全。”李桂英表示,現在的小區很規范,不僅環境好了,住著也非常舒服。
福家小區的變化,居民有目共睹,人人點贊。放眼青神縣,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推進,不僅改善了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豐富了社區文化內涵,還讓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得到了“升級”,讓“老”居民過上了“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