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和不和,關鍵看治理。如何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做好“鄉村善治”這篇文章顯得尤其重要。位于青神縣城東北約5公里處的小村莊——高臺鎮百家池村,便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
百家池村探索建立“一核三微”工作機制,通過以黨組織引領為核心,織密“微網格”、建設“微陣地”、培育“微組織”,大力培育群眾“自組織”和“鄰里”文化,不斷深化和創新基層治理,夯實治理基石,提高治理效能,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范村。
“一核”做引領
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6月2日一早,記者驅車從眉山出發,沿岷東大道向南行駛半小時,便來到了這個生機勃勃的美麗村莊:黃瓦白墻小樓錯落有致、彩色騎游道進村入戶、柑橘林郁郁蔥蔥……
“這兩天,村上剛完成了50畝高標準農田的改造工作,秧苗也已經栽種完成,這里將成為村集體探索‘稻-菜’輪作模式管理的其中一塊試驗田。”順著該村黨委書記劉如祥手指的方向看去,岷東大道旁的高標準農田里一片綠意盎然,作為村集體統一流轉、自行管理的土地,這片農田的所有產出都將成為充實村集體經濟的一部分。
而這,只是百家池村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其中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們村以黨組織引領為核心,整合了村委會、產業合作社等村內組織,把干部、黨員、村民代表、業主代表召集到一起,共同討論、共謀發展、共描藍圖,總結出了村里迫切需要的項目后,再分門別類向上申報,獲批后由村兩委共同統籌協調、牽頭落實。”劉如祥表示,正是在這樣的帶動引領下,百家池村的農業基建迅速改善,產業結構迅速調整,提質增收、脫貧致富的目標也得以迅速實現,隨著產業的發展,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主動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越來越高。
如今的百家池村,形成了以糧經復合、晚熟柑橘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建成四川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成為全省唯一的中央農辦三農政策基層聯系點、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重點村、晚熟柑橘集群縣核心村等,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萬元。
“三微”聚合力
鄰里融洽提升基層治理活力
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生態宜居的村容村貌、淳樸融洽的生活氛圍、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漸成了全村上下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百家池村,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它的占地面積雖然不大,卻總是充滿歡聲笑語。村民有事需要商議時,這里會變身為“議事廳”;村里組織開展技術培訓時,這里會變身為課堂……這里便是依托農民閑置房屋打造的“鄰里百家”微陣地。
“自從村里有了‘鄰里百家’,我們老百姓有了暢所欲言的交流場所,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商議,大家伙兒建言獻策的積極性都提高了不少。”村民李學英說,除了議事,他們還經常在這里參加村上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像百家講堂、百家壽宴、百家評選等“百家系列”文明實踐活動,大家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其實,近年來,該村還依托農民閑置房屋,建立了“鄰里百家”、村史館、鄉賢館等“微陣地”。這些“微陣地”早已不只是一個場所,更成為一套機制。“它們不僅能將各級黨委政府的聲音和惠民政策傳達到基層,同時也是基層群眾參與村民自治和社會治理的發聲平臺,讓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劉如祥表示。
此外,該村還通過整合統籌縣級部門、鎮村資金、資源下沉片區,織密了基層末梢“微網格”。同時,充實村黨組織服務力量,成立了養老服務隊、退役軍人服務隊、庭院收納服務隊、同鄉會等群眾自治“微組織”等。
“隨著‘三微’建設的不斷深入,既增進了鄰里感情、緩解了養老問題,又進一步提升了基層治理的活力,成為本村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劉如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