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首個水文測報中心在彭山區建成投用,它將如何當好防汛工作中的“耳目”和“尖兵”?近日,記者走進該中心,實地了解其通過科技加持迎汛備戰情況。
6月26日一大早,彭山水文測報中心工作人員就已上崗。寬敞的房間里,他們操作鉛魚勻速向轄區內岷江水面靠近,實現流量測定?,F場一大屏上,實時流量數據正在發生著變化。
眉山水文中心水情預報室負責人周銳介紹,這個全自動測流平臺能實時顯示鉛魚所在的位置、水深,測出當前測點的流速,快速計算出全段面的流量。流量數據可以實時傳輸至手機和水情信息平臺,還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在線測流。
鉛魚是實測流量的神器,不是普通的“魚”,而是一個實心的鉛塊,前端安裝有流速儀。在湍急的河道中,工作人員將鉛魚放入需要測量的位置,測量傳輸系統便可以將數據實時傳送到操縱臺,完成流量測驗。
除鉛魚外,走航式雷達波測流系統也是彭山水文測報中心新引進的現代化設備。通過航拍鏡頭,記者現場看到一輛小車正沿著軌道緩緩行駛,它的作用就是利用雷達波進行無接觸式的測流。整套流程和車速測定類似,經過計算得到流量后,所有數據都會通過網絡傳送到平臺終端,無需人工操作。
水文監測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對自然界水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進行監控、測量、分析以及預警等的一個復雜而全面的系統工程,對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設、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以及與水有關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方面,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去年5月,全省首個水文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眉山水文中心水文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開工,該項目總投資783萬元,并于同年9月實現成功驗收。
“現在是水文全要素、全量程自動監測,以前需要7、8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2個人。”周銳介紹,通過科技加持,中心實現了雨量、水位遙測,流量測驗全自動纜道測流,還配備了走航式雷達波測流系統、視頻測流系統等多種國內先進的流量測驗設施。
隨著一大批先進新儀器新設備投入使用,彭山水文測報中心最快每5分鐘就能采集一個水文數據,而這些科學精準的數據對汛期決策起著重要作用,可以提前研判水情,支撐各類信息預報,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我市加快水文現代化建設,水文基礎能力顯著提升,功能分布日益完善,水文站由4個增加至7個,水位站也是成倍增加,雨量站從20余個增加至70余個。在防汛各主要段面,設置有專用防汛水位站40余個,12處國家水電建設工程及零星分布的動態墑情檢測點,有效獲取實時數據,廣泛運用于抗旱、減災、防汛、水資源管理等方面。